专业名称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专业代码 |
082901 |
修业年限 |
4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工学 |
专业设立时间 |
1997年 |
所在学院 |
太阳集团tyc9728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太阳集团tyc9728,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西安矿业学院时的矿山机电专业,1997年调整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3年获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批学校唯一的“3+1”(3年理论课程学习+1年实践训练)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2010年获批电气工程一级硕士学科授予权,2011年获得矿山机电工程博士点(自主设置)。专业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本专业结合地域特点,加强与工矿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现场需求研究并开发了煤矿主通风机变频电控系统、煤矿胶带运输机变频电控系统、变电站VR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产品,已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历史沿革
1958年成立西安矿业学院时的矿山机电专业
1997年调整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3年获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获批学校唯一的“3+1”(3年理论课程学习+1年实践训练)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
2010年获批电气工程一级硕士学科授予权
2011年获得矿山机电工程博士点(自主设置
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讲师14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2人,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专业教师近五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等纵向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3篇,各类科研获奖共10项,编写专著、教材15部,承担教改项目8项,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在2014年陕西省高校巡视诊断和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专家组对本专业教学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清亮,女,汉族,山西人,工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学院优秀拔尖人才,西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电力系统控制仿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西安市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供电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部高校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共同体虚拟仿真专委会委员,陕西省电源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煤矿供配电系统物理仿真平台、智能变电站教学科研及实验平台、电力系统供电安全实验室等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工作;致力于爆炸性环境下供电安全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承担了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多次参加并指导煤矿重大电气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安监总局、教育厅等科学研究奖励6项,1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主编,出版《电力系统自动化原理及应用》、《配电网运行与分析》等规划教材3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1部教材获全国煤炭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3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20余项。
商立群,男,太阳集团tyc9728,教授。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力系统专委会委员,陕西省电源学会理事,陕西省自动化学会会员,陕西省煤炭学会会员。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2007在英国Cardiff大学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2012-2013年,任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控制与保护、矿山供电安全技术、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数字仿真技术等研究。先后负责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陕西省和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20余项;在英国科研工作期间,负责完成英国EDF电力公司和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科研项目。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先后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等奖励。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电工电能新技术、高电压技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等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IET、IEEE等国际期刊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论文近百篇,SCI、EI等收录70余篇。
任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省自然科学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等;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技术”期刊编委、“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期刊学术编辑;中国电机工程学报、IEEE、IET等国内及国际期刊审稿人。
先后主讲“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矿山电工学”、“电力系统自动化”、和“专业外语”等本科生课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计算”、“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数字仿真”、“电气设备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等研究生课程;主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分别为陕西省精品示范课程、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学校精品示范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获得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多项奖励。指导本科生及研究生获得“电子设计”、“数学建模”、“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多项奖励。培养研究生20余届近百人。
赵建文,男,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于2010年至201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从事访问学者研究;撰写的论文“基于暂态过程特征的矿井电网漏电识别研究”被评为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曾获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我院科研能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现为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陕西省招投标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学会会员、陕西省自动化学理事、副秘书长、《工矿自动化》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煤炭行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技术委员会电气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高级专家。
承担了“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供电技术”等多门可得主讲任务。研发的“矿井电网故障模拟实验平台”应用于创新实践教学。主持(参与)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4项。指导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比赛、创新计划项目等,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所指导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多次被评为优秀学位论文。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兖矿集团科技项目等10余项。主持研发的“KJLD-100型智能选漏保护装置”通过了国家采煤机械设备检测检验中心测试、达国内领先水平。该漏电保护技术在国内煤矿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和社会效益。赵建文教授被企业称为坚守在漏电保护领域的专家。
近5年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Australian Journa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ing》等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8篇;出版《工矿电网漏电保护技术》等专著2部,主编出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等教材3部;以第一完成人获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西安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吴伟丽,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绝缘等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工作。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写研究生教材《变压器直流偏磁电容治理技术》教材1部。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大电网安全控制与灾变防治等。
刘青,女,工学博士,副教授,1978年生,硕士生导师。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复杂辐射场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西安科技大学青年培育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4项;完成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铜川供电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企事业单位科研协作项目10余项。在IEEE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工技术学报、高电压技术、电网技术、高压电器等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次;申请专利2项;出版《供电技术》规划教材1部、参编研究生规划教材2部。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供电安全技术等。
郝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西安市碑林区科研计划项目、西安科技大学青年培育基金各1项,主持(参与)横向课题多项。在Infrared Physics and Technology、Applied Intelligence、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煤炭学报、光子学报、高电压技术、电网技术、光学精密工程等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荣获2021年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第三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本科)“三等奖”、2020年西安科技大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西安科技大学2019~202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指导研究生获“华为杯”中国第五届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三等奖,指导本科毕设获得陕西省第14届自动化专业本科优秀毕业设计“特等奖”、 指导本科生参加教育部第十五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华北三赛区)荣获“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人工智能、目标检测与识别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正确,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职业能力,能够在电力系统和工矿电气等领域从事电气工程设计研发、研究、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具有一定创新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后5 年左右,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有创新意识、遵守法律和法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扎实的电气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熟悉电力产业发展趋势,综合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的社会知识。
(3)具有先进的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具备解决电力系统和工矿企业与电气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和决策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管理。
(5)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社会、电力产业和工矿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在电力系统和工矿电气等领域从事系统建设、生产制造、运行管理和工程设计等工作。
就业方向
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4%以上,毕业生分布于电力系统、工矿企业、国防科技等多个领域,而且部分已经成为其所在行业领域或企业的骨干力量。本专业生源质量高,成绩优秀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考研成功率30%。
实践教学
专业注重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通过建设诸多专业性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和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专业实验室有:电路实验室、电机与拖动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高电压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综合实验室、DSP原理及应用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煤矿供电安全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训室
并结合专业特点,先后与西安市大唐灞桥热电厂、华能秦岭发电厂、河南省中信重工、洛阳铜牛变压器厂和宝鸡市石头河水电站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作为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
学生曾多次在“全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创新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获得优异成绩。